七号桥哪里有鸡许村的拼音(nan chang you mei you pao you qun )
救死扶伤默默坚守 海宁许村三位医师的故事
2018-08-2815:20|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|俞砚峰
8月19日,全国400多万名医生第一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“中国医师节”,这也是继护士节、教师节、记者节之后,经国务院批准的第四个行业性专属节日。
在许村中心卫生院,就有这么一群医生,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,救死扶伤的同时,更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,他们中,有被称为阿拉赵医师的赵立峰,很多患者看病喜欢“点名”找他;有耐心细致的毛囡医师叶峰,患者出院后还继续来找他当“咨询师”;还有奔波在村头巷尾的“家庭医生”徐高飞,村里人看病只要喊他一声……下面就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。
阿拉赵医师:一年接诊4万人次,很多患者点名找他看病
早上7点半,许村中心卫生院七号桥分院的二号诊室内,赵立峰已经早早地穿好了白大褂,开始了一天的忙碌。“阿拉赵医师”是患者们对赵立峰的昵称,在上海话里“阿拉”是我们的意思,只有亲人才会这么称呼。
赵立峰的父亲赵才夫也是医生,在当地享有很高的赞誉,“阿拉赵医师”最初称呼的是老赵。赵立峰自从医的那天起,就下定决心不能给父亲丢脸,不能愧对“阿拉赵医师”的称呼。为此,他刻苦钻研医术,用诚心去换真心,渐渐地,“小赵医生看病态度好、水平不比他爸差”的口碑就在附近群众口中不胫而走,邻镇的老百姓也专程赶来找他看病,外来的务工者更把这里当成“固定”医疗点……
许村中心卫生院七号桥分院,地处中国家纺城这个许村经济的核心带,来这里看病的患者有不少是外来务工者,而他们中有不少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,在许村看病没有合作医疗报销,所以“有病不敢看,看病怕花钱”的现象普遍。赵立峰深知外来务工者的难处,在治疗中从不开大处方,让病人不做无谓检查,尽量开廉价对症药物,想方设法为患者节省医疗开支。这种真心为患者着想的举动,为他赢得了口碑,也结下了广泛的人缘,很多病人到医院看病就是冲着赵立峰来的。有时赵立峰出差,一些患者就等他回来再看病,甚至有些病人来院前先去询问他在不在医院。十多年的从医生涯,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记住了“阿拉赵医师”。
整个分院,乃至整个许村中心卫生院里,赵立峰的接诊人数是最多的,平均每年都有4万人次,日均门诊量在100人次以上。每天分院大门一开,他的案头总是围满了患者。有些病人感叹:“找赵医师看病比看专家号还难。”为此,赵立峰特意压缩了自己的休息时间,每天早半小时接待病人,中午到点吃饭了,有时患者太多脱不开身,他就胡乱吃点顾不得休息又开始下午的接诊,而像这样的状况几乎成了他工作的常态。
闲暇时,脱下白大褂的赵立峰最喜欢穿红色的运动装。他说,自己平时总是乐呵呵的,那是因为笑容会带给患者亲切,而他喜欢的红色则象征着活力,是一种寓意着希望的色彩,他希望不但要从身体上治愈患者,还要在心理上给予患者生活的鼓舞和希望。
“毛囡医师”叶峰:扎根一线,患者出院后仍然找他咨询
对于许村中心卫生院的叶峰而言,医者仁心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,而他平时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:作为一名医生,要如何才能更好守护人们的健康,少来医院“报到”。
在临床服务中,叶峰的工作向来是一丝不苟,做得很有“心”,细心观察病人的病情,耐心与病患沟通交流,并以责任心抓好每个细节……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医德医术,让人们对叶峰深感放心,也因此大家习惯直接叫他的小名,称他为“毛囡医师”。
在从医过程中,叶峰曾遇到一位糖尿病患者,一开始的时候对方不太相信卫生院的医疗水平,于是叶峰在复查时跟他讲:“你虽然已确诊为糖尿病了,但这病是可控的,首先就要从饮食控制开始……”那段时间,叶峰一有空就给病人讲解相关的知识,以及养生的办法,并按病人的体重、活动量、每日所需热量来给病人计算出每餐应该吃多少,哪些要忌口,并鼓励病人坚持控制饮食、减轻体重,增加活动量。病人渐渐打消了疑虑,并积极配合治疗,坚持一段时间后,病人的血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,每次复查结果全都正常。
出院后,这位病人还一直把叶峰视为“咨询师”,经常向他咨询有关知识,7年来“毛囡医师”就这样坚持着给这位病人做着免费康复指导,之后的病情都控制得很好。
治病只能是亡羊补牢,而更好的做法其实是防患于未然。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,叶峰非常注重健康宣教工作,他知道只有让病人正确认识自己所患疾病的发生、发展,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,才会懂得怎么去预防或控制疾病。
在叶峰刚工作的时期,有位患哮喘的病人经常来就医,每次发病都很严重,只能由家属扶着进院,每年都要花去大笔医疗费。有一次当哮喘发作时,正巧是叶峰当班,经过处理后症状得到了缓解。叶峰这时就开始和病人及家属聊天,将哮喘发病的原因、诱因、治疗的新方法等分析给病人听,他还建议病人去查一查是否有过敏源,同时积极使用气雾剂来治疗。一开始时病人还半信半疑,在叶峰的再三鼓励下最终去配了药,使用之后病人感觉比平时好了很多。此后,这位病人有空的时候就来找叶峰咨询,询问如何在生活中防止哮喘发作,有什么注意事项,而叶峰也总是耐心地回答,直到病人明白为止。
21年如一日,以病人需要为天职,叶峰精湛的医术、良好的医德、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,他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。
“百姓信赖的签约好医生”徐高飞:随叫随到不怕烦就怕村民不信任
今年45岁的徐高飞是茗山村的社区医生,工作时间,他一天要看五六十个病人;休息时间,作为茗山村900位村民的“家庭医生”,他总是在村民家中来回奔波着。
“只有跟病人多沟通、多解释,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,村民才会对你的服务满意,把你当亲人对待。”徐高飞说,曾经有一位病人,前来就诊说不舒服要挂盐水,当时徐高飞给他做了常规检查,发现心律不齐,就建议他到上级医院检查,但病人怎么都不愿意去,徐高飞担心他的病情,就打电话通知病人的儿子,把病人转到上级医院。几天后,他儿子打电话过来说,是急性心肌梗塞,好在送得及时,如送晚了,可能性命难保。
当了20多年的乡村医生,徐高飞近几年还多了一个身份——“家庭医生”。在我市推出了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后,当年徐高飞和2名护士组成的团队与茗山村900位村民签约,成为他们的“家庭医生”。今年,签约的人数更是达到了1400多,背后则是全村800多户人家、好几千人。“‘家庭医生’就得摸清每家每户的情况,来不得一点含糊。”生在茗山村、长在茗山村的徐高飞并没有偷懒,每个月,他都要利用晚上、周末的休息时间,挨家挨户上门走访,量量血压、问问病情。整个村走上一圈,起码得半个多月。
在卫生服务站的墙上,挂着一张作息时间表。不过这张表,对徐高飞来说,没有参考价值。冬季4点下班,他总是要晚个把小时才下班;过年过节放假休息,他也总能一呼就到。
“很多人白天上班没时间,得下了班才能来看病、配药。”徐高飞表示,自己晚点下班没什么,很愿意做一个村民健康的守望者。
去年,在省基层卫生协会、省医师协会和省护理学会联合开展的全省“百姓信赖的签约好医生、好护士”推选活动中,徐高飞成为海宁唯一一位获评的“百姓信赖的签约好医生”。
除了上述三位医师,沈士分院的徐平基,今年已经65岁了,专注中西医诊疗治疗外科疾病的他,被评为嘉兴市乡村名中医,退休后他放不下医疗事业,经过返聘重新回到了医疗的一线……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。正是因为有着像他们一样的医疗和健康从业者,社区、乡村的基层医疗事业才能蓬勃发展,“健康海宁”之路也才能走得越来越广、越来越宽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